【一线风采】14年党龄 85后硬核博士亮底色

时间:2021-08-17
浏览次数:2,922

他是科技发展公司最年轻的博士,33岁的他有着14年的党龄,入职不到2年,科研高产、成果突出,热心公益、争当表率,从学生时代的班长到步入职场后的项目负责人,从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到身边同事的榜样,一路高开高走的背后,是脚踏实地、笃行不移的宝贵品质,他就是研究院岩土技术中心硬核博士武旭。

满天星辰奔征途 高产博士干劲足

走进岩土中心的办公室,武博士的办公桌格外吸引眼球,只见他同时面对三个电脑屏幕,熟练的滑动鼠标、切换窗口、敲击键盘,一屏读取模型代码,一屏浏览数据文献,一屏书写研究报告。这种多屏协同的办公场景,让他正在进行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更加高效。

武博士的高效其实源于整个团队严谨务实、开放创新的办公生态。入职不到2年,武博士先后主持科研项目2项,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,授权发明专利3项,实用新型专利14项,软件著作权2项,参编行业标准1项,获建工集团科技贡献奖7项。同时,他与团队共同完成了多条地铁线路的结构病害检测、监测、评估等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,年产值近2000万元。

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武博士高产的背后一定经历过满天星辰奔征途的拼搏,也一定直面过不畏风雨挑重担的挑战。

要想科研有底气 博士也要下工地

采访武博士的过程中,最出乎意料的是他经常出没的地方不是办公室而是工地,他去工地的目的是为了一条“裂缝”。这还要从他申请到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说起。

武博士申请的《地铁振动载荷下隧道衬砌裂缝起裂-扩展机理与结构安全性评价》项目获得了青年科学基金资助。他研究的对象就是地铁隧道中的“裂缝”。简单讲,就是要分析出裂缝在地铁振动下会如何发展,以及是否会对地铁结构产生影响。别看是一条小小的“裂缝”,研究它则需要在大量现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级,从而探索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。

为了准确掌握一手试验数据,武博士不是潜入地铁隧道就是爬上城铁桥墩,夏天在闷热的隧道中汗流浃背,冬天在刺骨的寒风中高空作业。看似光彩无限的科研工作实则充满了平淡和枯燥,看似只是一条“裂缝”却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新的突破。

专注公益用心做 硬核博士亮底色

武博士除了是公司最年轻的博士,还是为数不多的“高中生党员”。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,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思想从小就被深深烙印。高三作为全区优秀学生干部,庄严而光荣的接受了党组织的考验。

大学时期参加公益活动

上大学后,武博士加入了志愿者社团,专注公益服务,业余时间去过敬老院,关心关怀鳏寡孤独的老者;去过烈士陵园,协助组织祭扫吊唁活动;去过纪念馆,维持秩序义务讲解···大学期间组织参与过100余次志愿活动。在一次次奉献社会的同时,也传递出的青年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时代风貌。

工作后,武博士最大的遗憾就是留给他做公益的时间太少了。即便如此,他还是抽出时间回社区报到,参加社区桶前值守。指导垃圾分类、呼吁定时投放、手把手指导社区居民、清扫垃圾桶周边污物,他从下着雪的冬天,干到了酷热的夏天。他的默默奉献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,无形中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
这就是有着14年党龄的年轻博士,不因高学历而自命清高,不因搞科研而闭门造车,不因走的远而忘记来时的路。他将党的旗帜插在科研工作前沿,将党的旗帜插在公益服务一线,将党的旗帜插在最需要他的地方。